武汉市谋划建设创新园区“升级版”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12-21
63

  支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将构筑更宽广更坚实的平台。18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市长万勇召开专题会议,谋划建设全市创新园区“升级版”。元旦过后,各区创新园区建设规划将作为开年重要议题,尽快提交市委市政府审议并付诸实施。阮成发期望,通过这批创新平台承载和点燃更多创新“火种”,让“星星之火”引发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燎原之势”。

  武汉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源地,对接服务初期创业到产业化的不同阶段,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各种创新基地已遍布三镇。

  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更高标准和更努力作为。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创新,不仅“请进来”,举行多场专家报告会,还“走出去”,遍访沪、津、深、杭等走在创新前列的城市。对标先进找不足,阮成发、万勇一行16日实地考察了江岸区的岱家山科技创业园,洪山区的融科智谷、创意天地—OVU创客星、嗅钛工坊,武昌区5.5创意园。阮成发说:“我们不仅要让有梦想的人能够住进来,更要帮助他们在这里实现梦想,仅仅建好园区‘硬件’免收房租远远不够,还要努力为这些梦想家解决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痛点’。”

  哪些路子可以继续走?哪些模式应该改?下步怎么做?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座谈会,市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各区(开发区)负责人纷纷争抢话筒,围绕打造创新园区“升级版”谈思考、谋对策。

  阮成发强调,谋划全市新一轮创新园区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一以贯之地发展和升级。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我市提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创新链,创新链的培育成长,又需要以创新骨干企业为主体,面向全社会吸纳集聚产业链上的相关人才,共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阮成发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生态的形成,比喻为创新型城市的“两翼”,“没有生态,产业难以持久和支撑,没有产业,生态也只是低水平的‘热闹’。”他指出,适应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打造创新园区“升级版”,实现创新空间环境的优化、企业服务内容的拓展、全链条机制的完善等“内外兼修”的全面升级。

  阮成发指出,深化创新园区建设,要深入研究几个关键环节:园区空间方面,既要让各区立足区情特色化发展,又要针对大到综合环境、小至百兆光纤到工作台面等建设要求明确高标准;要坚持专业化运营,各创新园区都要引入大平台企业作支撑,重点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领域;要想方设法引进天使投资等各类资金,让创新梦想更多更便捷对接资本;深化创意与生产、市场的对接,实现从梦想变财富的链条“闭环”;探索政府既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又不“包打天下”的科学机制。他要求,尽快出台市级奖励考核政策,激励各区(开发区)竞进作为。

  万勇指出,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既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顶天立地抓“龙头”,又要铺天盖地抓“双创”。创新园区作为创新必要载体,在现有基础上补短板、谋未来,就必须认清问题、找准对策、激发优势、达到目标:针对缺少整体规划和相应考核、缺少系统政策和资金整合、缺少政企联动和明晰分工等问题,加强“顶层规划,市区共为,资金洗牌,政企联动,搭建平台,链条闭合”,发挥在校大学生众多的优势,把更多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留下来,培养未来的“巨人”,激发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万勇要求,当前三项工作要抓紧谋划、同步推进:迅速确定全市创新园区空间布局,原则上各区规划不留空白、部分试点先行,规模、定位各有差异,中心城区要注重与“三旧”改造相结合,新城区要与工业园区、新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厘清创新园区与传统生产园区在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不同;抓紧形成土地规划、人才奖励、天使资金支持、市区两级分工、考核与免责等一整套政策体系;抓紧制定推进创新园区建设发展的行动方案,着力引进一批有能力有经验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创新园区的大企业。

  市领导朱毅、冯记春、龙正才、胡立山、杨汉军、邵为民、刘英姿,武汉临空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曹裕江、市政府秘书长彭浩参加调研或座谈。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