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初创企业数量超过161万家,自2010年来每年以将近100%的速度增长,排在全球第一。这一速度“赶英超美”,几乎是排在第二名的英国的两倍,更远高于美国。
这组最新出炉的数字,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短短两年前,中国大学生们最关注的是考公务员、研究生;而现在,这已经成为了“往事”,创新、创业、创客才是成功的新标准。
作为西部经济中心的成都,走在街头,你也可以很容易看到这组数字所带来的明显变化:街头巷尾的茶馆、酒吧里,人流少了很多。年轻人里最时兴的事,就是在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创业咖啡馆里谈互联网、谈融资。指不定分分钟就被IT大佬、金融新贵看上,从而由一个平凡人造出一个“独角兽”企业,甚至是新时代的“BAT”巨头?
虽然,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寒风”仍然在持续,但是国内创业的热情高涨到发烫的程度,一股新经济的活力已在酝酿之中。
人才“再造”
从保守求稳到勇敢创新
过去,许多观点都认为,相比美国同龄人,中国年轻人常被认为更重视规避风险。垄断企业、公务员、教师等职业一度成为大热门,千人争抢考取一个岗位,往往成为新闻焦点。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如今正出现“创业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新变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全球视野的拓展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刚刚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电气自动化硕士冯小姐就对记者表示,自己完全无意获得所谓的“铁饭碗”岗位。由于自身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她已经和德国的导师和同学们商量好回国共同创业,预期新产品开发可以填补国内的一项市场空白,收益远远大于上班当白领。
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留学逐渐进入“大众化”时代: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高达45.98万人,比2013年涨了11%多。海归人数也持续增长,达到了36.48万。超过70%的在外留学人员表示学成以后要回国。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超过出国人数的“拐点”,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在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深造过后,这些80后、90后所代表的新一代人才类型,无疑将与过去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在全球最好的实验室、课堂、图书馆学习过,许多人还在全球领先的企业中工作过,全球化的视野无疑让他们更敏锐,更能把握未来的趋势,从而引领创新创业。
一些成功的先行者或是佐证:马云早年赴美,接触互联网后回国毅然创业,一手造就阿里巴巴商业帝国;李彦宏曾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回国后创办百度;四川人陈欧则先后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聚美优品……最近几年,在中国大出风头的新一代企业家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多人都有海外留学经历,阅历与视野都有一堆可说。
不只是新一代中国人才纷纷开始创业,巨大的商业潜力也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创业。2015年11月举行的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老家”以色列,就有三家企业前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而在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前来创业的外国人更多。
对于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有关专家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其中难免有一些泡沫成分,80%以上的创业项目最终可能失败告终。但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然是最有生命力的创新人才,他们在失败和挫折之后会越走越远,并成为新一代的经济脊梁。“创业纵然出现泡沫,毕竟不像炒股炒房泡沫之后的情况,创业者素质经过历练,整个社会人才素质提高本身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2000年时,还鲜有外国投资者寻找下一个阿里巴巴。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来到中国。对他们而言,中国新一代人才越来越具备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