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桂学文近日接受采访时,谈及一个小故事:在给武汉地铁8号线徐家棚站设计上盖和综合配套时,拿出的超前设计方案,没想到一次性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和甲方都高度认可,这是我没想到的,这说明武汉正逐渐迈向未来和开放。”
他展示了设计方案模型,徐家棚站设计成一个狭长空间,正好与和平大道、徐东大街构成一个三角形。上盖的设计是富于流线变化的不规则空间结构,金属表皮充满了未来感。“随着和平大道附近的城市更新,加上这片区域的巨大人流,3条地铁线将在地下换乘,将来这一车站集聚人流,因此我们让建筑形式更面向未来,具有一定超前性。此外,底层采取架空形式,为的是人能在建筑下行走,留出活动空间。”
在桂学文带给武汉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多秉承了“面向未来,为城市和市民提供更加开放、体验式的公共空间”的理念。
他为世界500强华电集团设计的华中总部研发基地大楼,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外形为占地30万方、250米高的一个巨门,称为“江城之门”。“这是在近百稿方案中,最终选定。”建筑表面能吸收太阳能,将光伏发电与建筑造型一体化。此外,考虑到地标性建筑还需要体现社会和环境价值,在这座巨门之下,我设计了一个种满草坪的绿色斜坡,中间还有很多平台、台阶,市民可以坐在上面休憩、观江。而裙楼的内部功能则赋予更多人文、艺术空间,比如书店、小剧场、演出、艺术展示等。“我们看到太多因为开发挤占城市公共空间的例子,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城市地标也能更具有人性化。”
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也出自其手。桂学文表示,设计之初他就提出航空港的概念和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零换乘理念。“在协同性和相互配合上,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的工程。”桂学文认为,设计上要留出一定的弹性,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空间。“天河机场未来的发展会非常迅猛,高铁、城铁将带来更多赶飞机的人流,很多人从周边城市来武汉坐飞机到国内另一城市,为了更方便快捷,我将国内到达、出发混流,而将国际到达、出发分流。此外,对于值机柜台、无人行李值机、安检通道都进行了接口和通道的预留,甚至还考虑到了卫星岛和T4航站楼的可能。”
桂学文表示,很期待武汉能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到那时,整个城市和市民对于设计和创意的认知会更加丰富而开放,将对城市设计形成推动力,我们也期待政策和体制上给予设计更多的创新。”
日前,横跨南亚大陆最大河流帕德玛河的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即将向河床下百米深处打入第一根正式桩,作为“一带一路”泛亚铁路通道的重要一环,它是迄今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世界首次建在珊瑚礁上的跨海大桥——连接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和机场岛的中马友谊大桥将于本月中旬开工;今年,非洲尼日利亚沿海铁路、中美洲尼加拉瓜大运河勘察设计都已开展;中美洲最大体育场——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场已成功迎接了去年巴西世界杯的一场比赛。这些世界级工程各有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均为武汉设计。
今天,第三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武汉设计力量齐聚,展现国内外工程设计之魅。
世界大型桥梁
武汉设计最多
设计全世界最多大型桥梁的设计院就在武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院长张敏介绍,该院已设计国内外上千座大型桥梁,其中长江大桥超过70座,黄河大桥超过30座,跨海大桥也逾30座。“目前由我们院设计的正在长江上施工及做前期研究的大桥超过20座,所有的桥型都在实践,包括多跨多塔悬索桥、多跨斜拉桥、钢桁拱桥等,中国90%的桥梁原创技术,其设计出自中铁大桥院、施工出自中铁大桥局。”
张敏认为,目前主要的大型桥梁设计市场集中在中国,“很多桥梁工程做到中国第一,其实就是世界第一了。”比如该院设计的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而海外,缅甸的5座大桥,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中马友谊大桥、非洲首座斜拉桥——摩洛哥布里格里格河谷大桥均被该院收入囊中。
设计引领整个桥梁产业的进步,带动了桥梁施工、用钢、桥梁装备、桥梁诊治等产业链。“目前,完整的桥梁产业链已在武汉形成。”
张敏认为,设计上的不断超越和创新,得益于超前投入和提前储备。“很多大桥,我们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开始摸索设计了,进行超前的技术储备和通道、桥型结构研究。”目前,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已经实现1700米一跨过江,中铁大桥院的雄心还不止如此,剑指琼州海峡并向2000米级大跨桥迈进。不仅桥梁设计要当世界老大,并已涉足全国20个城市的地铁设计,还设计了15个火车站及高铁站。
同在武汉的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也于今年开工,这座全长3公里主跨680米的悬索桥是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市跨越马普托湾的第一座跨海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南部非洲首座跨海大桥,被当地誉为“梦想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