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国际社工日。记者从江苏省民政厅、南京市民政局、江宁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社工让社区更美好”主题宣传活动中了解到,目前全市社工超过10万人,女性佔比达90%。其中,从事犯罪预防、社区矫正、临终关怀等方面的专业社工人才非常短缺。
据民政部门统计,我市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超过10万人,其中在社区工作的专职社工约3万人。与早些年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社工队伍,80后、90后社工约佔社工总人数的一半。
在江苏省首届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全国第二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茆大祥看来,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社区裡协调邻裡关系的调解人、医院裡协调医患矛盾的人员以及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等,这些看似平常甚至不起眼的工作,都需要专业的技巧,普通的志愿者是无法完成的。
90后小伙闫昭澎,2012年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后来又读研究生,跟班裡不少直接去银行工作的同学不同,他选择来到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做一名全职社工。
2015年,闫昭澎主导的“福利机构听障儿童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启动并实施。闫昭澎通过记录福利院裡一位16岁的听障少年偏差行为和所接受的心理疏导,从社工视角出发,总结了一套如何服务福利机构听障儿童的方法。这个项目获得了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
“听障儿童出现偏差行为,是源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够,我就给他们积极链接一些特教资源,让他们在学校的平台载体下面,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重拾生活的自信。”闫昭澎说。
80后女孩杜丽娜,在读博士,系我市为数不多的医务社工,她所申报的项目同样获得省社会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在这个案例中,医务社工们服务的对象是一个胰腺癌晚期患者,隻有一个养女,家庭非常困难。通过社工们的帮助,这个家庭逐渐渡过了难关。
在杜丽娜的带动下,该院还开展了“焕新生—肾移植患者支持计划”、“蔷薇花—乳癌患者支持计划”、“安宁护—临终关怀支持计划”、“银龄康——老年患者支持计划”等社工介入项目。
目前,我市像闫昭澎、杜丽娜这样的持証专业社工仅有8009人。由于待遇偏低,加上缺乏规范的岗位设置、科学的从业标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社会认同等,社工流失率很高,专业人才缺口超过万人,优秀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社工协助政府做了大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有合理的薪酬和发展前景。隻有这样,才能留住现有社工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社工队伍中来。”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义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