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制创新打破人才束缚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3-14
160

  创新,已成为江苏本轮“转型提升期”的第一驱动力。

  不过,与北京、上海等提出的“全国性、全球性”的创新口号不同,江苏“区域创新中心”的定位锁定在与产业发展的协同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江苏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超过80%,制造业优势明显,但整体上高附加值的产业活动内容掌控在西方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手里,因此要通过创新,把利用低端要素投资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改造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

  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江苏“十三五”规划,江苏“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实行“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水平;到2025年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的核心功能,成为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达到或超过中国制造2025既定目标,部分创新指标跨入创新型国家先进行列;到2035年左右,则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要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的产业基础优势突出。数据显示,江苏实体经济占经济总量八成以上,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万亿级行业达到6个。此外,江苏规模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2016年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万亿元、利税1.5万亿元、利润9000亿元,利润占全国总量超过1/7。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江苏目前的产业多数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旁听的2017年度全国两会小组讨论上,就有江苏籍代表委员批判了普遍存在的“为创新而创新”现象,导致部分企业的“创新”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去实施。换言之,创新能力目前仍以“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一位江苏籍人大代表提出,江苏经济发达,但为何没有出现华为、腾讯等“链主型”、“独角兽”的龙头企业,缺乏创新的代表性企业?“如果长期不能形成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创新企业,发挥出带动作用、吸引若干中小企业为之配套,那么江苏原有形成的产业集群的含金量就会慢慢丧失,继而影响到整个创新创业的氛围,因此,需要有代表国际水准的标杆型企业。”

  对此,有来自江苏省科技系统的领导进行了回应。他表示,从政府方面看,一方面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下放权力,给予科研机构在人财物方面最大的自主权;其次是明确和增加投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从2016年开始的3年内,江苏明确统筹安排省级各类资金和基金超过1000亿元,用于支持创新。

  上述领导强调,对政府而言,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角度出发,是建立“普惠性”激励措施。比如,提升财政资金直接扶持收益,对面广量大的普通企业都可以获得财政资金普惠性补助等。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