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浙江省171家单位带着3500余个岗位,来南京“组团”招收优秀毕业生。企业诚意十足的开出了平均年薪8万左右的待遇,其中本科5-8万,硕士7-12万,博士15万以上的高额年薪吸引求职者,但招聘会现场依然出现了“供需不对等”的尴尬。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问题出在了招聘中的不少“隐形门槛”上。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甜子 文/摄
诱人的薪水:硕士生年薪可达12万
昨天的招聘大会共有171家浙江单位参会,推出各类岗位3500余个,涉及能源、化工、环保、信息技术、制造、生物、医药、建筑、食品等行业。参加招聘会的知名企事业单位众多,包括上市公司17家,国有企业21家,厅重点服务企业21家。另外,还吸引了19家高校和18家科研院所,以及45家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平均年薪8万左右,其中本科5万-8万,硕士7万-12万,博士15万以上。
和去年相比,今年的浙江—南京人才招聘大会层次更加多元,引才群体更加宽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对人才的渴求更加迫切。同比去年,厅重点服务企业增加了163%,科研院所增加了158%。
难跨的门槛:第一学历就难倒一大片
门槛之一:第一学历
“现在没个研究生文凭,都难找到好工作。”招聘会现场,男生朱同学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自己当初选择从一所本三院校考研到某211高校,就是为了能够在就业时增加学历筹码。没想到,他依然在学历问题上栽了跟头。
“我去应聘的这家公司规模要求挺多,对求职者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科研项目,大学里是不是学生干部等都有要求。”朱同学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简历,企业需要的这两条“硬杠杠”朱同学全部满足。“但HR(人力资源,一般指招聘管理者)最后还是拒绝了我,她告诉我,我的本科学校不是211。”
招聘研究生时还要查看本科学校和专业,这算不算企业的“有色眼镜”?宁波一家电子企业的HR表示,企业此举是希望更加全面地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目前的竞争环境来说,高考算是相对公平的一条选拔途径,因此,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可以反映出他个人的素养。而考研结果的影响因素就相对较多一些了。我们并不否认通过后天努力考上知名高校的学生们的努力,但站在企业招聘的立场,我们希望能够招到综合素质更加突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