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奋力打造全市发展重要增长极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6-10-31
158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南京江北新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

  一年多来,江北新区努力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江北新区的最新要求,紧扣“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在“建城市”和“兴产业”上双管齐下,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框架,重大产业项目加速推进,民生利好不断涌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未来5年,是江北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区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牢牢锁定“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奋力成为全市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区,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规划先行 胸有成竹好泼墨

  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绘蓝图

  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包括浦口区、六合区和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覆盖南京高新区、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南京化工园等园区和南京港西坝、七坝2个港区,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涉及江北18个街道。201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171.2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48.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9.96万人,人均GDP水平17300美元。国务院赋予新区的战略定位是“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设立并建设好南京江北新区,对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自2013年起就启动了江北新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但组织了一流综合团队承担编制任务,还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及国际城市和区域规划协会共同组成国际专家咨询团队,全程参与咨询论证。2014年起,我市又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新区近期建设规划研究,邀请SOM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新都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国际著名建筑师、规划师塔塔尼等进行江北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研究。

  扎实的前期研究、强大的规划团队,确保了新区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新区中心区CBD区域的商业地块,规划面积约在20亩左右,长宽不超过120米,道路宽度一般为18米。这与国务院于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地块、密路网”的理念不谋而合。

  江北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很快启动,目前已在修改完善阶段。此外,新区还制定实施了“规划提升行动计划”,在优化各类专项规划的同时,重点推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优化,梳理“两区两园”重大项目建设土地需求,努力破解中心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不足的矛盾。

  截至目前,江北新区已完成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50多项规划,为新区建设确立了“路线图”。

  “磨刀不误砍柴工。江北开发千头万绪,想清楚了、琢磨透了,建设才能胸有成竹。”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新区还在编制专项规划、土地储备、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规划约50项,“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生态优先 青山绿水显魅力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

  近几个月来,与江北滨江风光带闻涛广场一街之隔的大片空地上,工程车、挖掘机正在繁忙作业。这是江北新区中心区重点打造的大型生态景观工程“青龙绿带”的启动区所在。目前,这片区域已经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启龙亲江乐园。这条长约7.5公里、总占地面积约85公顷的“绿带”将贯穿新区中心区南北,直通老山,未来,这里还将镶嵌4座公园,分别是飞龙丽景公园、龙德养生花园、明龙园艺游园、瑞龙郊野公园。

  坚持“生态优先”是江北新区开发建设的首要原则。“新区拥有94公里的长江岸线、16公里的滨江风光带、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珍珠泉等,人均可利用水资源超过800立方米。”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越是生态资源丰富,越是要全面强化生态保护,为此,新区制定的第一批规划中就包括《老山景区总体规划》,目前也正在制定生态保护相关方案。

  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新区始终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核心竞争力。为此,新区不遗余力构建“一圈、三楔、多斑块”的网络状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严格治理各类污染,率先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

  其中,“一圈”即外围农业空间形成农田生态圈,“三楔”即控制老山—亭子山—长江、滁河湿地—大厂隔离绿地—八卦洲、六合方山—灵岩山—八卦洲三条城镇组团间的楔形廊道,“多斑块”即重点保护老山等绿色斑块,以及绿水湾湿地等大型水库和湿地。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区将加快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山、止马岭、平山省级森林公园等林地培育生态区,加强滁河、长江等流域的湿地生态片区建设,加大金牛湖及江浦—浦口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保护力度,推进大厂—浦口、长芦—雄州等组团隔离防护生态片区建设。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黄金水岸”也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方面。新区正积极推动长江岸线资源保护,实行岸线分类指导与管理,强化岸线资源统筹开发,严格实施岸线利用阶段性开发限制,严禁在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码头,严格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中重度化工项目。加强重要岸线的战略预留,自然岸线保有率大于64.6%,加强岸线保护和整治修复,做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

  生态保护的理念还体现在产业体系中。新区大力发展生态型经济,正加快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并积极推动服务业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在工业领域则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施能源动态监控和优化管理,推进节能降耗。

  长江边有了可赏景、可休闲的滨江风光带,老山上有了专业的有氧运动基地……诸多体现绿色生态规划理念的城市愿景都将在新区核心区一一得以现实呈现。

  埋头向下 紧锣密鼓建新城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民生福祉纷至沓来

  过江有了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地铁10号线和3号线,看病有了三甲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启动建设一年多,江北新区的面貌日新月异,这归功于7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

  “过江不再难”是许多江北居民和企业对新区变化最直接的感受。今年元旦,扬子江隧道通车。加上此前已有的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四桥、长江隧道、地铁10号线、3号线及大胜关过江通道,新区形成各类过江通道9处11条。目前,新区仍致力加密加快过江通道建设:长江五桥江北段施工场地及临建设施正在加快施工,地铁4号线二期、11号线、S8号线南延等轨道交通项目正在推进,包括铁路北站在内的北沿江高铁正加快规划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加强江北新区中心区与外部交通联系的“三纵三横”快速路网也正在加快建设,与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长江大桥连接的路网都已启动快速化改造。

  在过江通道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处于长江隧道和扬子江隧道之间的新区中心区也率先启动了北侧的南京国际健康城建设。该项目确立了“5431”四大发展理念,即聚焦医疗、教育、研究、康复、养老五大板块,构建含高端综合医院、尖端专科医院、国际名医诊所、智慧医疗社区/家庭医生的四级医疗体系,全面支撑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医学实践三位一体发展,打造融合智慧、人文、绿色、创新的一体化社区。目前,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分院、南医大四附院、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南京一中(高中部)等项目已陆续开建,北侧还储备了中德国际健康养老社区、中瑞健康共生城等20多个优质项目。

  北侧的神秘面纱渐渐揭开,而南侧的中央商务区则仍然是静悄悄一片。“‘地上’静悄悄,‘地下’却是热闹闹。”今年8月,新区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公众发布了中心区的独特城市建设理念——“先规划、后建设、地上地下统筹规划建设”。为避免以往城市建设中容易出现的地下空间“据点化”、彼此不连通、后期整合成本高等问题,新区决定要先打造一个庞大的滨江“地下城”,地下不建好,地面将一直静悄悄。

  根据规划,新区将在中心区建设总规模达480万平方米的“地下城”。这座“地下城”最深处达38米,共5层,未来,电力、通讯、给水、再生水、燃气、雨水、污水、空调热力管、真空垃圾管9种管线将全部下地。据介绍,新区核心区的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建设策划工作从去年启动,进行了专门的国际专家咨询,已完成CBD地下空间平面布置、交通组织、商业业态布局等一系列方案,预计最快明年开建。目前,新区中心区综合管廊一期工程10公里已完工交付,覆盖范围更广、建设规模更大的二期工程将再建53公里也已开工。

  此外,新区城市馆(规划展览馆和市民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新区图书馆、绿地超高层及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大厦等标志性、功能性项目,已完成设计方案审计评审;智慧新区建设正积极推进……“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拉开框架,我们将以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文化提升及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着力提升新区城市功能,打造宜业宜居环境。”江北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球引智 聚精会神谋创新

  项目纷至 招资引强聚产业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自主创新为首要发展目标的国家级新区,“创新”是江北新区发展的基点,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一中心一基地”目标,新区自成立以后就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尖端人才、集聚创新资源。

  获批国家级之后的一年多里,一批海外“高精尖”研发机构落户新区:去年9月,新区的生物医药谷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创办“江苏南京高新—劳伦斯伯克利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去年10月,欧洲(南京)创意设计中心落户新区;今年6月,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新区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共建中德智能制造(江苏)研究合作平台;8月,新区与英国剑桥大学续签《合作谅解备忘录》,筹建“剑桥—南京科创中心”;10月,新区与法国塔格索斯亚洲项目投资公司签署《中法产业交流框架协议》,中法产业合作示范园落户新区。

  国内重点高校院所也来了:去年9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赛迪集团)落户新区;今年4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新区,其展示中心目前已对外开放,正在抓紧办理各项开工手续;同月,新区与南京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江北新区创新发展和南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7月,新区与东南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东南大学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所和新设的微电子学院落户新区;10月,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共建新材料工程化研究中心……

  今年8月,新区还出台了“创业创新十条政策”,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综合资助,研发机构和总部落户新区最高可获3000万元支持,每年安排5000万元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条条都是“真金白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可以想见,待这些平台一一建成、启用,高端人才纷至沓来,‘江北制造’水平持续提升,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竞争力将显著增强,甚至形成一个相对微型的‘硅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撬动一切可以撬动的全球创新资源,将其转化为新区发展的不竭活力。

  今年年初,新区还成为了全国15个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之一,再次入选“国家级”。最近,江北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获省政府批复,明确新区将在全国率先设立1亿元服务贸易扶持资金,今后企业在新区设立以服务贸易为主营业务的中国区及以上总部,最高可获1000万元奖励。

  此外,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的“4+2”现代产业体系,截至9月底,新区已启动实施产业重大项目123个,完成投资267亿元。总投资30亿美元的台积电12吋晶圆厂项目3月签约、7月开工,投产后预计可带动超过300亿美元的产业发展;总投资73亿元的上汽桥林汽车基地项目正在抓紧做好年底前试产准备,总投资168亿元的浦口老山生态旅游体验园、总投资113亿元的六合“地球之窗+X”旅游综合体等项目有序实施,总投资50亿元的中航工业通用航空运营集团总部、总投资8.7亿美元的奇柯南京全球商品总部基地等项目陆续落户,南京中瑞健康共生城项目已签订投资合作框架协议……不久的将来,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的项目就会在江北新区落地见效。

  “新区将坚持现代产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力争通过狠抓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真正做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发展。”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谱新篇

  走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之路

  虽然才成立一年多,新区却已呈现出明显的良好发展势头: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6亿元,同比增长10.04%,在18个国家级新区中位列第7。今年前三季度,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8.61亿元,同比增长9.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82亿元,同比增长25.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3.91亿元,同比增长11.0%。

  今年,省、市主要领导先后数次调研新区,强调“江北新区是南京未来发展的最大增长点”。围绕这一目标,紧扣“三区一平台”的战略定位,新区将在已取得的良好成绩基础上,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改革先行、法治先行和生态先行,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区,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为此,新区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明显高于南京市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

  【关键词】 创新

  创新是新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基地这一目标,新区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将来,随着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规划建设,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IPK研究所等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合作的推进,区域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以及众创空间、创客联盟、创业学院的发展,新区将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区,创业创新将成为新区靓丽名片。

  【关键词】 产业

  建设“4+2”现代产业体系是新区综合实力在国家级新区中不断争先进位的保证。通过划分核心区和配套区域、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区将力争到2020年,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3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端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并在化工园区建设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新区将重点落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加快产业技术研创园、江北海港枢纽等服务贸易集聚区建设,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确保今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6%以上、占新区对外贸易比重提高2%左右,力争服贸创新发展走在国家级新区前列。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也是新区建设的重点。以中心区建设为重点,以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及民生改善项目为主体,新区将大力推进“多规合一”,统筹推动六合副中心城和桥林新城、龙袍新城,以及星甸、竹镇、八卦洲等8个新市镇建设,高标准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特色示范村,加快形成“中心城—副中心城—新城—新市镇”的城镇等级体系。在中心区,绿地超高层、城市馆、地下空间一期等项目力争年底前开工,新区还在大力推进南京国际健康城建设,推动鼓楼医院江北国际分院、南丁格尔国际护理学院尽早建成运营。

  【关键词】 开放合作

  打造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也是新区的重要使命。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布局,新区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方面以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疏浚延伸至南京为契机,加快推进西坝、七坝等港口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上内外双向开放的现代物流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公、铁、水联运,加大对多式联运、华东能源交易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招商推进力度,推进集装箱码头建设。今后,新区将加强与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上海自贸区等联动发展,积极促进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间的区域协同,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