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央行九大跨区域分行所在地和全国第二批向境外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近年来金融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金融机构数量近200家,规模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据了解,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金融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从6年前的8%上升到2015年的11.54%,位于服务业各行业首位。新增人民币存贷款也均居全省首位,金融业成为南京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作出了应有贡献。
5年市场规模扩大
5年来,南京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5年间,南京存贷款余额基本实现翻番,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2.65万亿元,贷款余额上升到1.9万亿元,新增贷款额已超过苏州;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由51家扩充到77家,另有13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银证保以及小贷公司、担保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各类机构接近700家,较“十一五”末增加近300家;保费收入上升到368.04亿元,是2010年的近两倍。
南京的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和小微金融等特色金融服务体系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2015年,南京发放科技贷款64.5亿元、文化贷款22亿元、小微企业贷款330亿元,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南京金融业的外向度获得提升,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数量提升到36家。
金融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其中重点是建设项目融资服务,保障了青奥工程、保障房、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聚焦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创设了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模式,加大融资性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启动了“小微金融直通车”,成功发行9亿元“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新增小微企业信贷投放330亿元。
此外,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用上,2015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6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总量达96家,新发行短融、中票、债券等各类直接融资工具285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加快推进股权投资发展,强化市级母基金的管理和运作,建立创业投资考核体系,有效实现股权投资的迅速发展,全市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达313亿元;加快布局区域要素市场,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全市现有各类要素交易场所13家。
推进现代组织体系建设
同时,南京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据了解,南京深入宁台金融合作,引入大陆首家台资法人银行——永丰银行,以及富邦华一银行南京分行等一批台资金融机构,彰化银行拟在南京设立大陆地区法人银行;大力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推进沿海产业投资基金、苏酒财富管理公司等机构落户南京,组建了全省首家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省内第一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苏兴金融租赁公司;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新兴产业,设立了南京互联网金融中心。
规划“十三五”:
多措并举规划金融中心城
“十三五”时期,南京将以多元化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多样化金融产品、多路径金融供给、多层面金融生态、多方位金融对接为方向,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力争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把南京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打造“一城二区”,建成南京金融城
“十三五”期间,南京将主抓金融业“一城二区”的规划建设,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一城”即位于河西新区的南京金融城,“十三五”时期,南京将完成南京金融城的建设工作,把南京金融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地标性金融集聚高端载体。全力打造河西金融集聚区,提升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
“二区”指新街口金融商务区和江北新区金融服务区。其中,江北新区将以服务贸易创新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跨境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