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汇聚400余名海内外人才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珠海首度公布“十大英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汤涛,知名企业家董明珠等均榜上有名。
如此高规格的褒奖,不禁让人联想到1992年珠海推出的“百万重奖科技人才”。这一声平地惊雷,让珠海这座南海之滨的新兴城市名扬全国,也为珠海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和项目,“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至今为人称道。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珠海渐渐失去人才环境昔日的竞争力,曾纷涌而至的人才和企业陆续出走。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叠加,珠海提振起“二次创业”的雄心,再度拿出了凝聚天下英才的诚意。
站在经济特区建设40年的新起点上,奔向“十四五”,素有爱才、惜才传统的珠海,如何抓住机遇提升城市吸引力?如何打破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瓶颈?又能否再度让群贤毕至、引得“孔雀东南飞”?
●南方日报记者 胡钰衎
栽好梧桐 珠海能否再引新“雷军”们
今年的珠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有些不同。除了珠澳人才创新创业挑战赛、“澳珠极点”科技创新合作峰会、博聚香山——百名博士珠海行、“澳珠极点”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等活动之外,还首次推出“珠海十大英才”,以营造重贤爱才的人才氛围。
从顶尖科研院士、知名企业家,到优秀科学家、产业技能型人才……“珠海十大英才”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珠海为各领域优秀人才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最优服务、营造最佳环境的决心。
这让人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珠海“百万重奖科技人才”之举。
1992年3月,基于改变薄弱经济基础和人才缺乏状况的需求,珠海在全国首开重奖科技人员先河,犹如向中国科技界投下一枚“重榜炸弹”。
当时的珠海,人才纷涌、群贤毕至。求伯君、雷军、史玉柱、董明珠等一批后来响当当的人物,正是在当时来到珠海,开启了南海之滨逐梦之路。
然而,随后的几十年,珠三角城市群崛起壮大,但珠海没有选择“三来一补”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规模,成为长期制约珠海进一步发展的短板。
发展中有曲折,不少人才来了又走,一批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因产业配套、经营成本、运输成本等多方面原因纷纷外迁。彼时,人才高地的优势,渐不如往昔。
时移世易,机遇再度垂青。如今,珠海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港珠澳大桥通车、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千载难逢的叠加机遇。当前,珠海正举全市之力积极探索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对海内外优秀人才再次求贤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