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外贸调结构、转方式的不断推进,以规模论英雄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主动谋变与被动转型的双重需求撬动着传统的外贸格局。受大环境转变的影响,以贸易水平、效益、发展、结构和潜力为特征的贸易指标,正成为各地衡量外贸竞争力的新标准。事实表明城市经贸活动已迈入全新的改革时间,鱼跃还是停滞,赶超还是被赶超,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关口
7月15日,《2015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报告》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2015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更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这份由海关总署统计司进出口监测预警小组联合机构大连瀚闻资讯共同完成的报告,从贸易水平、结构、效益、发展及潜力五大维度入手,对我国地市级以上城市(不包括港、澳、台独立关税区的城市)的外贸状况进行了全面监测和分析。
“报告反映了各城市外贸的优劣势所在,比如其中的结构性指标,能反映出生产要素究竟如何转移,转移到了哪些地方,又是如何形成新的比较优势,这对于我国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构筑新优势产业集群,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任袁卫表示,报告细致分析了外贸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地方政府找准城市外贸的发展定位,以点带面,有利于推进区域乃至整体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形成。
双重需求撬动外贸格局
2015年,是全球货物贸易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WTO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货物贸易出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收缩,而我国外贸进出口也出现了同步“双降”。在这一大背景下,主动谋变与被动转型的双重需求正撬动着传统的外贸格局。
“当前我国外贸与经济同时步入新常态,城市发展也进入量质并举的新阶段,区域发展空间正面临重构。”报告总负责人、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分析处处长张炳政表示,各城市经贸活动已迈入全新的改革时间,鱼跃还是停滞,赶超还是被赶超,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关口。
市场环境深刻变化,时刻考验并牵动着城市外贸的神经。受此影响,2015年入围我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的整体水平降低,平均进出口规模在连续5年增长后转而下滑。
从区域表现看,东南沿海城市聚集着我国传统外贸重镇,实力稳定而突出,外贸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上榜城市更替犹如走马灯。而位列前十强的深圳、苏州、上海、东莞、厦门、珠海、北京、大连、广州、天津等城市,在2015年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方面更胜一筹,成为培育外贸新优势的标杆城市。
“今年报告中,前20强城市中出现了郑州、西安等中西部城市的身影,这些城市在外贸领域逐步赶上是在2003年后,沿海城市外贸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形成的结果,是中国外贸结构性变化的体现。”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这种结构性变化,反映出我国外贸的运行轨迹和发展趋势,为各地提高政策措施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提供了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