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发展迅速,规模和质量取得明显提升。从品牌影响力来看,行业内形成了北京工美集团等企业品牌,并且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要会议以及重大活动的国礼设计制作任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外交,就工美行业在北京建设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言,其面临进一步国际化、创新化、高端化、协同化的转型要求。
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启工艺美术数字化博物馆
一是高级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北京玉雕类无一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人才结构出现严重断档,高技能人才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现象尤为突出。其原因,一是由于工美行业在户口、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不具有竞争力,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工美青年工作者在市场选择和生活压力下,大多难以坚持多年基层工匠生活,学艺道路半途而废;二是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工美大师的带徒意愿因带徒成本上升而降低,优秀学徒不好招或留不住。
二是产品创新能力较为不足。工美行业内作坊式经营居多,从业者闭门造车,产品千篇一律,针对市场需求、体现时代风范的设计较少。在国礼制作上,目前也是以玉雕、景泰蓝、花丝镶嵌为主体,“燕京八绝”里的雕漆、金漆镶嵌、京绣等传承、创新严重不足。整体而言,体现北京文化要素的工美产品还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政务、旅游等交往需求。
三是国礼的市场转化机制相对缺失。目前,我国的国礼主要是由政府指定业内企业为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专门设计,其知识产权归政府所有;而后,政府把业内企业已有的设计作品选定为国礼,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政府应鼓励企业将国礼有效转化成市场化产品,当前还缺乏相应的开发机制或授权方式,亟待相关政策支持。
四是工美的工业属性影响行业发展。工美行业目前仍然属于工业类型,在行业管理上归口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工艺品制造适用16%的增值税税率。而实际上,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工美行业的生产环节已迁出北京,其工业属性弱化,文创属性日益增强。特别是工美行业中的一些传统技艺,很多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随着工美行业的转型发展,继续将工美行业划归为工业类型显然已不符合行业及经济发展的规律。
五是工美行业资源缺乏进一步整合,整体优势的发挥有待提高。由于工美行业缺少聚集区,北京工艺美术资源散落在各处,限制了北京在全国工艺美术龙头示范作用的发挥。
据调研,为进一步推动北京工美行业创新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加大政府对工美行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结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工美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市场需求,应加快推进工美行业相关政策的调整,从行业管理、市场培育、人才支撑、品牌塑造等方面形成对工美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有力支持。
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工美艺术大学生“云就业”活动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