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作为我国东部较发达地区之一,外向型经济是其突出的特点,它支撑了苏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苏州奇迹”。但是,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苏州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转型期,创新驱动成为其重大的发展战略。在推进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苏州应关注以下重大问题。
首先,苏州发展已步入第三波。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模式”;20世纪90年代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一次创造了“苏州奇迹”,这构成了苏州发展的前两波。第二波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使得“苏州的世界”变成“世界的苏州”,苏州发展已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之中,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步入了中国发展的第一方阵。
第三波的关键词是信息化。信息化既构成了苏州发展面临的全新环境,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时代企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须遵循新的规律,很多企业和区域发展由于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而被淘汰。比如,美国底特律在其汽车产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曾经辉煌过,但由于没及时转型而走向了破产。
其次,新阶段要有新的产业和空间组织形式。苏州产业结构是典型的封闭式科层结构。这符合工业化时代线性的产业链模式,其属于单面市场,即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种资源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应朝着双面市场演变。企业作为一个平台,一方面连着消费者,一方面连着供应商、分包商等商户,其共同形成一个双面市场,既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也为商户创造价值。这种双面市场的不断演化将形成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大量案例说明,垂直的科层结构与信息化时代格格不入。美国硅谷之所以超越美国128号公路,与硅谷属于典型的网络状的产业组织结构密不可分。大家熟知的华为,有1000多家企业与其形成开放的网络状结构,实现大量技术外溢和技术共享。苏州也有这样的案例,工业园区生物纳米产业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就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电子产业的科层结构,属于典型的网络状结构生态系统。这种良好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现在要关注苏州的宏观经济层面,比如投资、消费、进出口等数据,同时更要关注微观层面企业组织的转型。这是因为很多企业仍在不断转变自身的组织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
关于苏州信息化时代的空间组织也不能简单停留在以“点—轴”模式分布的格局。苏州需要考虑在沿沪宁、沿江、沿苏嘉杭、沿湖轴线上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考虑在这些重大的产业轴上建设一些新型“头脑空间”,集聚全球创新要素,高密度、高浓度建设创新极,以推进重点轴线上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最后,苏州创新发展要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苏州可以学深圳、杭州,但不能照搬深圳、杭州的模式。深圳属于移民城市,与美国硅谷相似,移民具有冒险性和开拓性,这种移民文化是其创新的重要基础。杭州产生阿里巴巴符合浙江的经商文化,其创新属于信息化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苏州的园林、核雕和双面绣等,都属于精细迭代文化。在上一轮发展中,苏州没有很好地将这种文化融入到制造业之中,所以在信息化时代,要将这种文化与技术等联姻走出一条属于苏州的独特道路。
目前,苏州一些企业中已出现了“机器换人”的现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采取“机器换人”来降低成本。这对于增强苏州的制造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讲,“机器换人”也只是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未来苏州的制造业发展需要突破“原子思维”,树立一种“比特思维”,要从初级阶段的“机器换人”迈向更高层面的“云制造”。
苏州发展要按照信息化时代的规律指导产业发展,特别是培育属于信息化时代的产业支撑和重要的企业。在信息化时代,苏州仍被惯性黏附在第二波工业化的曲线上,能否突破历史惯性和黏附力是苏州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