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创新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路径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6-12
123

  今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110周年华诞。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职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人才?如何夯实农业“人才塔基”?对此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

  徐向明介绍,近年来,学院不断在传承中创新,致力于打造“江南农耕文化的弘扬者、园艺职业教育的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的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的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和输出的探路者”五张办学名片,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人才。

  扎根一方水土,专注一件事——这是“苏农”百十年来躬身实践的真实写照。

  从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百余年间十易其名,唯独“苏”和“农”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生在“鱼米之乡”和“园林城市”,让这座苏南发达地区唯一的“农”字头高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三农,致力于为苏南乃至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持,输出更多专业化人才。

  “尽管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从大的社会层面来看,把从事农业当作副业而非专职的情况还很普遍。”徐向明坦言,社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认知偏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农业类专业招生就业困难,新型职业农民出现供需失衡。如何在社会上提升“农业职教”的吸引力,真正让家长认可、学生了解并喜爱现代农业?这成了摆在眼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生进校,首先要培养他们学农爱农的热情,崇农事农的志向,这是关键。其次,要立足传统优势,通过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高水平师资队伍,让学校的办学理念、方向和目标与学生的期望吻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看到现代农业能够给予人生更大的发展舞台。”徐向明说。

  在这样的思路下,苏农不断开展“农心”教育,实施“大文化育人”。在学生教育方面,注重加入农业元素,在校园育人环境、文化实践活动中突出农耕文化元素,成立江南农耕文化研究所,开设江南农耕文化公共选修课程,开辟农业观光和劳作体验区,营造“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氛围,不断丰富农业职教文化土壤,使学院真正成为培养立志农业、投身农业、奉献农业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地。

  对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离不开对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的研读。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正基于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从业人员呈现出总量不足、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等问题,导致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荒’,‘谁来种地’早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徐向明说。

  2010年9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力求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经过4年的探索,苏农不断明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养目标、体制机制、教学体系、培育路径等环节,逐步形成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融合、终身教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苏南模式。

  2014年,学院与太仓市联合培养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与昆山市开始定向委托培养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2015-2016年昆山市定向委托培养第二批和第三批新型职业农民;2016-2017年高邮市定向委托培养第一批和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校地联动,青年职业农民的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展开。一时间,“太仓班”“昆山班”等成为苏南农业职教创新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学院不断完善网络,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扩大开放办学的程度。”徐向明介绍,从2014年开始,学院陆续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在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园中校、企中校作为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形成了8个分院和一批教学点。

  共建共享,开放办学,实质上是苏农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一个缩影。更值得一提的是,苏农从2014年起就专门组建“为农服务办公室”,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每年组建30余个专家团队奔赴生产一线,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一线对接,开展田间课堂教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这也为实现“两聚一高”新目标做出了生动的探索实践。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